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2-07-07 来源:幸福黄石港

 

 关联解读:《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解读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环境 ………………………………………………… 6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 7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三、重点任务………………………………………………………10

(一)优化空间格局,打造鄂东现代商旅中心 ……………… 10

(二)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 14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魅力城区建设………………………20

(四)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4

(五)坚持开放带动,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30

(六)坚持共享发展,切实提高民生保障能力…………………31

四、保障措施………………………………………………………35

(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决策监督 ………………………… 35

(二)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保障……………………………35

(三)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36

(四)突出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36

(五)改进组织管理,完善评估机制…………………………… 36

(六)推进人才建设,突出人才保障…………………………… 36

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黄石港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一带一路”和“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充分认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切实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部署,研究制订我区“十三五”规划,对于实施“生态立区、服务业强区”战略,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服务业强区”,建设“四最”城区战略,以“争创全省同类城区第一、创建鄂东商贸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为目标,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旧城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城建城管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公共收入分别跨越160亿元、100亿元、40亿元、10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74元,年均增长13.71%,是2010年的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达124亿元,迈入全省社零百亿元县市区行列。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7项。

服务业发展速效实现双提升。服务业主体总量不断增加,服务业业态水平进一步提升。限上服务业企业增加52家,限上商贸业增加40家;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65.66%提高到70%。服务业贡献不断增强。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65%以上,服务业已成为支撑全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传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区模具业、医药产业、机电制造业、服装业、食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传统产业得以提升。2015年底,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92.7亿元。

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75个(亿元以上项目39个),完成投资220亿元。其中,黄石万达广场项目创黄石重大项目建设的历史记录;摩尔城、武汉中商、沃尔玛、华夏院线等国内外名商名企相继入驻。黄石港工业园发展各类企业聚集到30家以上。

2.城区建设成效显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旧城改造顺利推进。全区共启动黄棉片、一轴片、美京片、磁湖北岸、南湖渔场、财校等40余个旧城改造项目。完成了三江共和城、金水湾、一品园、绿城花园一期、中冶黄石公园一期等优秀住宅小区建设,建成万达广场、摩尔城等城市综合体,改善了居民的宜居环境,提升了城市面貌。

城市治理成效明显。全区完成了92条背街小巷建设,改造路面8.2万平方米,改造管网1.6万米;改造农贸市场11个,完成了18个社区综合整治,改造城乡结合部项目8个。一批历史上长期未解决、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得到根治。

“五城同创”不断深入全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深入推进,创建了4家省级卫生先进单位、3家省级卫生先进社区。创建了16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20个绿化达标单位(小区),新增绿化面积235.5公顷,城区整体绿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市委党校获省级园林式绿化单位称号。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先后开展了“碧水”、“蓝天”、“宁静”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关停了吉雄药业、金帆化工等3家企业,对青山湖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实施了清污、清淤、治污工程,改善了青山湖的水体水质,优化了湖岸边坡的环境。辖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污染物指标完成市定目标。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都控制在标准分贝之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完成了减排任务,城区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3.社会事业稳定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医卫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全区建成了3个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30个社区文化室拥有46个社区文体团队,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文化宫广场和黄石港江滩公园广场被评为全市十佳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教育系统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区家庭教育示范区、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单位,教育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市第一。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完善,生育文明建设和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先后荣获全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省计生协先进工作集体、省阳光计生工作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开通了“黄石港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率先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实施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先后获批“全国社区中医药服务先进单位”、“全国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养老机构5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8个。在全区32个社区建立了助老服务志愿者爱心储蓄制度。逐步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志愿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年均为34389户家庭、73814人次发放低保金1676万元。低保标准提高了27%,人均补助水平提高了28%,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增长了40%,完善了以城区低保为基础,以医疗、临时救助为补充,以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区有3个社区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3个社区荣获“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实施了“万达华府”工程,累计新增就业4万多人。创业促就业获全国试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了“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实施各类保障性住房 3201套,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5.5平方米。

4.依法治区不断深入,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法治港区建设取得新业绩。我区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法治型政府创建、行业依法治理、社区依法自治三大工程,为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全区依法治理率达到98%。获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六五”普法获省中期先进城区等多项荣誉。

安全生产监管不断提高。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安全生产新格局。2014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单位”。

居民自治显现活力。建立完善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公共服务站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和辖区单位为补充的社区组织体系。先后获得“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双拥模范区”、“全省社会组织争先创优活动优秀指导单位”、“全省第五届主题敬老模范单位”等荣誉。凤凰山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沈家营、南岳社区获得“湖北省和谐社区建设五星级示范社区”称号。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行业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二是资本集聚能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对区级工业持续发展支撑力度较弱;工业园区偏小,与武汉等周边地区相比,产业与资本的辐射、吸附能力差。三是服务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新型业态发展不快,旅游业还没破题,高端服务设施不全;区位竞争力不强,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四是城区土地、空间不足。存量空间有限,使项目引进难、扩容提质难,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我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黄石港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规划目标

期末数

指标属性

2015年

目标

年均增速(%)

2015年

完成数

年均增速(%)

1

全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3

14

161

13.69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70


70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00]

15

[220]

15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6

12

124

16.75

预期性

5

居民消费率

%

45


45


预期性

6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6

16.5

7.27

20.11

预期性

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0


100


约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按可比数)

%

15


15


预期性

9

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1.2


1.2


预期性

10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吨标煤

/万元

1.27

[15]

1.27

[15]

约束性

1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吨水

/万元

43.98

[18]

43.98

[18]

约束性

1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1.5


1.5


约束性

13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0]


[20]

约束性

14

 

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

万吨


[10]

0.25

[23.27]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降低

万吨


[15]

0.49

[16.72]

氨氮排放降低

万吨


[9.6]

0.04

[15.27]

氮氧化物排放降低

万吨


[4.9]

0.41

[17.48]

1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0


80


预期性

16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综合排放达标率

%

90


90


预期性

17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95


95


预期性

1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95


预期性

19

全区总人口

万人

24

<4

25

<4

约束性

2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4]


[4]


预期性

21

登记失业率

%

4.5


4.5


预期性

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000

11.5

31674

13.71

预期性

注:量化指标均按现有统计口径和2010年统计数据测算; [ ]内为五年累计数。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是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期,是我区加快创新发展,实现新常态下新作为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新常态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临机遇。从全国来看,我国正在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向服务业强国转型,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提升,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我区“服务业强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经济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推进“两圈两带一群”和“一主两副多极”建设,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顺丰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布局鄂东,为我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协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全市来看,我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振兴黄石制造”,加快转型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我区“生态立区,服务业强区,建成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拓展了新天地。

面临挑战。一是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制造业增长疲乏,我区拓展国际国内市场难度加大;二是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传统商贸业增长受到挤压,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各种成本全面上升,这对我区“服务业强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三是公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公平诉求更为强大,对我区旧城改造、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而言,我区“十三五”时期将处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推动我区创新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为统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转型,三产强区,打造鄂东商旅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养中心,建成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 “双创”的作用,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城区发展的持久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民生、环保的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服务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贡献率。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区,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楼宇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积极引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坚持共享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民智民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建设智慧社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发展的红利。实施飞地发展、跨江联合、长江经济带等,实现资源、产业的共享和对接。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鄂东商贸文旅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养服务中心,建成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定位,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深化改革等走在全省同城区前列,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GDP突破320亿元,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5年累计完成投资6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4.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年均增长18%以上

——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0%,取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20项以上,建立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法治黄石港建设稳步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主要民生类指标进入全市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达到48734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城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成功创建幸福社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幅达到市定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主要水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38%。

黄石港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情况表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15年

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实际

2020年目标

年均

增速(%)

经济发展类

1

全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1

320

14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70

80

2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3

[600]

16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4

283

18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0 

预期性 

6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7.27

14.55

15

预期性 

创新驱动类

7

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1.2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4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5.7 

15


预期性 

人民生活类

10

全区总人口

万人


26


预期性 

1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85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100 


预期性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674

48734

9

预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4]


预期性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预期性 

1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8 


约束性 

公共服务类

16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85 


预期性 

17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预期性 

18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


2000 


预期性 

生态文明类

19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吨标煤/

万元

1.5


[12]

约束性  

20

万元GDP用水量减少

吨水/

万元



[12]

约束性  

2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0.9

1.5


约束性  

22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0]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


35 


 预期性 

24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万吨



[10]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万吨



[15]

约束性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万吨



[9.6]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万吨



[4.9]

约束性

注:量化指标均按现有统计口径和2015年统计数据测算; [  ]内为五年累计数。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打造鄂东现代商贸中心

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黄石市对我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和以北斗科技城为依托的电子信息产业,打造鄂东商贸文旅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养服务中心,建成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积极保护禁止开发区:磁湖风景名胜区、大众山森林公园、华新工业遗址等。紧抓黄石“三园一带”建设,重点实施服务业“13351”工程,即努力建成一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构建胜阳港核心商务圈、环磁湖都市休闲旅游圈、黄石港·花湖物流商贸圈等三大商圈。到“十三五”期末,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00亿元,年均增长20%。打造“智慧城市”、“文化旅游”和“电子商务”三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成义乌国际商贸城等5个具有高度辐射能力的大型市场;打造磁湖大厦等10栋总部经济楼,引进100家有实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建成1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1.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

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调整转型的趋势,依托历史积淀的商贸业基础、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构筑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以电子商务为契机,重点构建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聚集区,培育一批在鄂东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提升业态。以打造“区域生活性物流中心”为目标,以政府协调、企业化运作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推进传统商贸企业进行网上和网下交易,为传统服务业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扶持一批新兴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降低流通成本。重点建设社区商业体系,增强便利化和综合功能,合理配置菜市场、大众餐饮店、维修服务、废品回收等必备业态,合理布局超市、便利店、快递、专业专卖店等选择性业态,打造金泉路汽车销售一条街;推进商业体验服务、移动网络销售、提供消费解决方案、自助服务等各类新型业态发展;推进社区商业设施、特色商业街建设,融合会商旅文体等产业发展。

提升功能。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在交通路步行街、武汉路电子一条街等原有特色街基础上,打造5个特色专业街。一是提升胜阳港中心集聚区的功能。重点改造提升和做大做强商贸、餐饮、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传统产业,挖掘和培育电子商务、金融、文化、教育、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着力提高服务品位和水平。二是凸显黄石港和花湖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小商品批发等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会展等行业,成为全市最大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做强环磁湖片功能节点。擦亮文化旅游名片。从磁湖、青山湖独特的生态优势出发,打造都市休闲区、宜居区、旅游区,大力发展旅游、研发设计、创意设计、唱吧、演吧、酒吧、电子商务、家政养老等综合性服务产业,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强化特色。按照“一条街、一个市场、经营一类产品”的模式,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重点抓好城市记忆街区、教育特色街区、江南水乡风情街、仁智山水异域风情街、万达金街等特色街建设,构建中心城区商贸流通新格局;以中兴数码电脑城、数码广场为依托,对武汉路现有电脑市场进行定向规划,积极引导,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发展数据库、软件开发、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设备维修等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提高对鄂东南及鄂、赣、皖毗邻地区的整体辐射能力。

打造品牌购物圈。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广告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奥特莱斯品牌购物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区新地标,形成名商云集、精品荟萃,辐射鄂东地区的复合型休闲商务区,打造30分钟购物圈和品牌支撑、引领时尚的立体式休闲购物之都。

2.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互联网+为突破口,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和健康养老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建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构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辐射鄂东南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我区服务业比较发达的优势,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达到20亿元。

总部经济。好万达、摩尔城、锦绣磁湖、国药总部、兴港磁湖大厦、广发物流大厦电子商务楼等商务写字楼的建设和招商工作,打造5A甲级写字楼,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会计法律、科技服务、管理咨询、电子商务等高端业态。新增2-3栋年纳税过5千万的总部经济楼。

现代物流业。发挥花湖片第三方物流集聚效应,打造制造业产后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加强黄石港物流园的规划引导,加大对该物流园区企业资源整合,将黄石港物流园打造成集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引进知名品牌和企业,引导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支持快递业、配送中心、仓储物流的发展,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鼓励发展航运物流,建成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十三五”期间,新建物流仓储中心1个。

金融服务业。积极探索融入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以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构建多种业态并存的现代金融业。一是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建设模式,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性金融总部、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打造1个品质高、配套全、环境优的金融要素中心、金融创新中心,积极推进企业到全国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二是鼓励发展风投、创投、股权投资等现代金融投资机构,创新发展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提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投资基金等服务水平。

智慧产业。抓住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机遇,以“北斗示范城”项目为载体,鼓励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居家养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提升健康服务业的份额。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注重方便和改善居民生活,重点突出低碳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极。

山水文化。积极开发长江滩涂、磁湖、青山湖、青港湖、牛头山、大众山等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大众山森林公园项目、牛头山生态公园和沿江江滩公园建设。推进从艾家湾至轮渡码头全长约6.5公里防洪、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对牛头山山地公园的部分山体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在大众山森林公园景区建设登高揽胜区、生态观赏区、科技教育区、野外游憩区、休闲服务区5大功能区,力争“十三五”末将大众山打造成4A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

工业文化。着力打造以华新水泥厂遗址和黄石港卸矿机码头遗址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版块。将“卸矿机码头”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华新水泥厂遗址改造为一个以“追忆、怀旧”为主题的国家级工业文化主题公园

体育文化。发挥国乒基地特色优势,打造程菲、李珊珊等奥运名将品牌效应,发展城市体育休闲,同时结合资源特点,开发建设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开发磁湖水上竞技等体育旅游项目,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商圈文化。着力打造万达、摩尔城等集五星酒店、影院、娱乐休闲、美食餐饮等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运用新型传播媒介,打造“网络+商城”联手的运营模式,引进文化消费,培养忠实文化消费群体,规划智慧商圈,打造1个“商、旅、文”三位一体中心。

创意文化。充分利用华新工业遗址建设大学生文化创意园区,大学生文化交流园区,艺术交流园区;推进剧院、剧场、电子票务等演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演艺、休闲娱乐、艺术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产品、艺术培训等各类文化服务能力,鼓励开发、引进优质演艺剧目和娱乐项目。促进广场文化、市民文化、剧场文化、新媒体文化、影院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业发展。

(二)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我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和争先,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以黄石港工业园为节点,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带、现代产业密集带,推动黄石港工业园与黄石新港与保税物流中心、西塞山滨江新区、阳新滨江新区联动发展,共同打造长江中游新兴产业走廊和全省沿江经济新增长极。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着力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成我区的新兴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1)打造以北斗科技城项目为支撑的鄂东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黄石港工业园为支点,加快跨江区域综合开发,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带、现代产业密集带。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控制、高端软件,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2025”中国智造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关联度深,集群度大,竞争力强的北斗产业链。致力把江北工业园区打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鄂东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基地。力争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

(2)打造以智能装备、智能模具、智能输送为重点的鄂东先进制造业集聚基地

启动黄石港工业园区智能输送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以智能化、特色化、集群化为方向,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狠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和跨江联合开发试点机遇,充分发挥电子机械制造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做精一批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形成智能装备、智能模具、智能输送三个规模和技术居全市前列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长江中下游先进制造业区域集聚中心。到2020年,全区先进制造业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亿元。

——大力支持以网安科技为龙头的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围绕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产业方向,支持科威自控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带动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以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支持华天自动化等企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通过与国内外知名智能输送企业合作,延长产业链,建立产品价值链,为客户提供从空间整体布局、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到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的智能输送整套解决方案。引进自动控制的联网技术,对输送系统或生产线进行远程监控、诊断,并与管理层设备系统实现联网与通讯,通过集成PLC、工控机及数据库技术,实现多品种、柔性化的产品信息管理。

——以精密化、智能化、成套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通达模具、安信模具等智能模具产业。围绕黄石港区新型战略产业,形成为汽车节能减排轻量化服务的模具、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具有传感等功能的精密模具、为生物产业服务的医疗器械精密超精密模具、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模具、为新能源产业服务的模具等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三维设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发应用、双料色注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厚焊接板的冲压成形技术、高强板热压成形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在模具产业的应用力度,到“十三五”末,形成10亿产值的智能模具产业规模。

(3)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引领,开展全省跨江联合开发,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型医药制剂,开发新型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等四大类产品,支持卫材、威仕制药做强做大,培植康露生物发展壮大,形成黄石港区生物制药产业集聚中心。

2.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

积极扶持专、精、特、优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广泛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科学生产组织模式,重点攻克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并进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采用“三D”打印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推动信息化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1)推进两融结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在工业研发设计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制造执行系统、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的应用,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业管理的应用。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搜索工具、价值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拓展服务功能。鼓励制造业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非核心业务、引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建立研发设计+加工外包+品牌营销的价值链条。加快发展民营金融企业,推广PPP模式,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保险、物流、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重点围绕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商务、金融、人力资源等服务性产业,培育壮大面向工业的信息服务业。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信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信息综合平台,实现对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程的及时沟通和全局把握。

(2)发展大数据产业

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引进为主要抓手,以需求市场的统筹开发和数据资源开放为切入点,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发展道路,遵循“环境优势吸引产业、基础设施保障产业、本地市场带动产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的发展策略,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加快光纤到户进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提升移动宽带速率。到“十三五”末,力争全区免费WIFI全覆盖。全面推进黄石港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设黄石港区大数据中心。

3)推进企业重组联合

加强辖区企业的资源整合,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联合,做大做强,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生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兼并重组,腾笼换鸟,鼓励华信达等模具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4)发展都市型工业经济

以跨江联合开发和“飞地”模式为契机,积极探索城区总部与“飞地”开发协调发展的模式,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积极整合辖区现有闲置楼宇、厂区、车间等,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能够在中心城区生存和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效益、有环保、有形象的工业项目,培育都市型工业。

3.培育创新发展动力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打造鄂东科技中心、创业基地,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2020年,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0个以上,信息技术示范企业2-3家,企业研发经费占企业产值的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产学研结合,2020年,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3家,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00件以上。到“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集成和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整合辖区总部经济楼宇、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为创新创业平台,全力打造鄂东科技创意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进基地在创意文化、动漫产业、智能硬件、软件服务、物联网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改善传统产业效率和质量,带动产业转型。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孵化器,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引领大学生创业不少于2000人。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政产研学用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建中试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企业对科研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黄石分中心。到“十三五”末,全区科技成果转化达到50个,生产产值达5亿元,带动其他行业的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培养引进一批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和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库和专家咨询团,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1000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全区人数的1/3以上,科技型企业家50名,高级技术专家800名。

大力实施品牌强区战略。深入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督促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创新,促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高,努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区,争创湖北省政府长江质量奖1个。大力开展质量强企、质量强园、质量强区活动,提升“黄石制造”形象。积极实施区政府《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设立商标专项发展基金,全力支持“名标”争创工作,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营造商标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加大品牌质量的推广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十三五”期末,力争培育1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培育湖北名牌产品10个;力争全区注册商标总量50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湖北著名商标15件,黄石市知名商标30件。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魅力城区建设

 “十三五”时期,我区抢抓黄石入选全球“韧性城市”的重大战略机遇,统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我区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构建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增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保障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生活品质。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城市水景与城市文化特色明显、城区品位与市民素质同步提升的现代化宜居园林生态城区。

1.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建设宜居城区

抓住国家棚改机遇,以棚户区改造来统领城市建设。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快速、稳妥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危房改造,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到2020年,城区新增建设用地120公顷,期末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重点依托黄石众邦公司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亿元,大力实施人民街片、磁湖北岸片、钟楼片、金帆化工厂片等棚户区改造项目,进一步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城市功能,增进人民福祉。推进解决市外贸码头、老电厂影响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问题。加快城区企业向工业园区与新区搬迁的步伐,逐步搬迁城区内污染严重的企业,提高城市品质和环境质量。严格控制中心区域建成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疏导中心人口向城西转移。

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活力城区

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质量的要求,加强枢纽性、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交通、市政公用设施、能源、信息等“四大体系建设工程”,提升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活力。

道路交通。加快沿江大道、江北兴港大道、黄石大道北延、湖滨西路、彩虹路等城区对外主要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接线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期末形成主次干道和支路等级合理、交通负荷均衡、快速畅通的道路体系。完成城市主次干道的改造。重点对社区的背街小巷道路进行集中改造,打造集生态文明、地域风情、民俗历史为一体的文化景观路、历史风情街。新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快实施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完善市区停车场规划,逐步取消道路停车点。逐步恢复辖区内被占用的地下停车场,大力建设立体停车场,新增社会公共停车场3个。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规划与建设,实施武汉路、黄石大道等人行地下通道建设。

公共设施。加快城市路、电网改造。做好花湖大道、花湖片区路网建设,加大社区管网综合改造。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契机,加快污水收集、污水处理、远程监控等项目建设,加大污水截流力度,加快江北管理区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收集全覆盖,初步建成“海绵城市”。结合省配电网改造机遇,积极配合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黄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黄石供电公司)实施供配电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以环卫市场化为导向,建设地埋式垃圾站,对辖区内80%落后的公厕改造升级。提高环卫机械化率,建设垃圾转运站4座,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实施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太阳能热利用项目、公共建筑绿色供热示范工程、个人光伏发电工程。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引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撤出引用水源保护区内违规的建设项目,关停搬迁码头、驾校和企业。加强引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

3.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城区

按照“生态优先、林水相依、林城相融、自然和谐”的理念,结合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2020年,完成15个社区“三小”建设,建设6个花园式商住小区,让小区绿化全面实现提档升级。大力实施“五边三化”工作。在城区的集镇边、干道边、长江边、河湖边、城区边推进绿化、美化、洁化工程,早日建成生态城区,力争期末达到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全区城市绿化率达38%以上。

城市景观建设。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推进城市主要节点和主要道路景观的建设改造,形成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期末建成各类公园、景点、绿地150个/处(含社区绿化),合计每万人拥有公园、景点5个。重点实施沿江江滩公园绿化景观工程,牛头山山地公园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青山湖园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大众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华新遗址公园项目工程。“十三五”期末,城区建成沿街主干道亮化带、环湖亮化圈,完成城区道路建设改造总长度40公里,道路刷黑改造30公里;背街小巷改造道路50条,10万平方。

城市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迅速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地率,巩固国家级园林城市成果。期末城区新增绿化面积300公顷,绿化率38%,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

——道路绿化工程。一是道路改造及绿化工程。“十三五”期末完成黄石大道等6条道路的升级改造工作;完成武汉路等5条道路老化苗木的更新工作;完成沿江大道等绿化、美化建设。二是三湖湖边绿化改造工程。磁湖(北岸)、青山湖、青港湖湖边绿化改造提档升级美化。三是城市绿道建设工程。以环磁湖、青山湖为中心,修建城市绿道11公里,建设具有绿色出行、休闲健身、人文景观功能的地域文化绿道。

——社区绿化。结合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期末完成15个社区“三小”(小游园、小广场、小森林)建设,创建更多的绿色社区、绿色庭院和园林绿化单位,全面实现小区绿化提档升级。

——全民植树。积极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力争年平均新增林地30亩、5万株以上,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在85%以上;新建住宅小区绿化面积应占总面积的30%以上。到“十三五”末期,辖区所有宜林空地全部得到绿化。

水环境及山体生态修复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努力减少面源污染,积极配合实施磁湖、青山湖、青港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和江湖连通工程,增强城区蓄水功能。严格实施《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向磁湖、青山湖、青港湖投弃排放污染物的通告》,落实湖长责任制,加强两湖的长效管理,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乐园。重点是进行清淤、截污、护坡、岸线治理、绿化景观建设,实施牛头山山地公园修复工程,江北五一港整治续建工程,青山湖综合治理工程,锁前港整治工程,大众山森林公园江湖连通工程。“十三五”期末,全面完成综合整治修复工作

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平安城区

以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引擎,以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抓住国家提倡的“智慧城市”建设机遇,着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体系,全面建设智慧黄石港区。

(1)推动城市规划改革创新

完善城区分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快编制城区建设各有关专项规划,高水平编制重点街区控规和修建性详规。加强城区建设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完善城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水平和可操作性,依法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重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按照高起点、出精品的要求,对城市重点工程的设计进行公开招投标。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的生态要求、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建筑特色,搞好城市风貌保护,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和整体设计水平。重视停车、广场、休闲、步行和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增加城市的现代生活气息。

(2)推进数字化城管工作

以惠民便民为宗旨,以数字城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区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以检索查询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办事服务为最终目的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提高业务协同能力。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技术,建立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力争2020年,实现100%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100%无纸化办公。

(3)持续推进“五城同创”

以治脏、治乱、治差为主要内容,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社区、农贸市场及周边、“六小五业”等方面的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联合整治力度,力争城区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我区文明卫生创建步伐。“十三五”期末,全面完成辖区41条主次干道、区属143条背街小巷道路、人行道、桥梁、排水管网等的环境综合整治。

(四)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三五”期间,我区必须坚持“政府统筹、以人为本、资源整合、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把我区建成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的鄂东医养中心。以科学发展、均衡优质特色发展为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推动黄石港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把我区打造成为鄂东教育中心。

1.坚持教育强区,打造鄂东教育中心

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普及12年基础教育,创建全国全省义务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把我区打造成为鄂东科教创新中心。

(1)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普及提高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坚持公益性原则,逐步加大区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鼓励支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创建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区。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以健康课堂、幸福德育、人文管理为载体,打造黄石港区“健康课堂”和“幸福德育”双品牌。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完成老虎头小学、江北学校、武黄路小学、花湖小学、中山小学、武汉路小学校园整体建设工程,建设磁湖北岸学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缩小校际差距,切实解决择校和大班额问题,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品质,区域教育综合实力、影响力和美誉度全市领先,全省前列。

全面提质发展高中教育。注重发展辖区高中教育,推进黄石七中办学标准化,打造七中的优势特色;发挥区位教育优势,力争1所高中落户我区。2020年,我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面落实“9+3”免费教育。

协同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支持湖北师范学院和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服务好湖北师范学院的进档升级,提升办学水平,创建学科品牌、专业品牌,全力支持湖师建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等学府。同时要与湖北师范学院整体协同,加快学科与专业的应用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抓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考工作,积极拓宽辖区高等教育服务功能,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教育的宣传力度,创新民办教育管理体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与中职教育等领域,推动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壮大,打造黄石港区民办教育特色,满足港区居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2)创建教育特色与品牌

做强义务教育品牌。立足我区义务教育的优势,积极做好义务教育和湖北师范学院幼教、小教、特殊教育等专业对接,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德育品牌和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做强义务教育品牌。支持八中建成全国领航学校,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创办名师讲堂和互联网+教育。

构建高中示范教育。全力支持黄石七中快速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努力把黄石七中打造成全市一流市级示范高中。

争创职业教育特色。积极建设黄石艺术学校、黄石女子艺术学校,支持两所学校与地方产业对接,做好学前教育品牌专业;夯实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优势,提高艺术高中办学水平,打造黄石地区优质艺术高中品牌。

(3)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行“一校制”,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建立教育共同体,逐步试行新聘教师“区管校用”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管办评分离,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鄂东教育中心建设,积极扶持残疾人等特殊教育。

实施“四大工程”。大力实施师德锻造、名师培养、校本培训、校长提升“四大工程”,坚持以课题实验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进为手段,以教育质量提高为目标,以完善各种交流、考核机制与师德考评制度为保障,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港区特色、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

整合教育资源。对于区属中小学,重在管理,通过集团化办学,提升学校品质,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实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一校一亮点。对区域教育单位重在协同与服务,协助其提档升级,扩大优势与竞争力。争取达到大学特色化、中专专业化、高中优质化、中小学均衡化、学前规范化、社会培训品牌化,全民终身学习信息化。

做强教育产业。整合辖区新东方等教育培训资源,孵化培育辖区教育培训龙头企业,做大教育培训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教育各阶段有机衔接,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的育人新格局。

2.坚持文化强区,建成全市文化娱乐中心

按照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文体事业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的目标,完善各级各类文体设施,基本建立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我区建设成全市文化娱乐中心,努力打造文化强区。

——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建成1个区域文化体育中心、2个街道文体站。完成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建设。以15分钟健身圈为目标,打造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路径等多个体育健身设施,向社会开放部分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场馆。

——打造文体品牌,发展文体产业。整合学校、社会等力量,精心打造华新水泥遗址等矿冶文化品牌、黄石港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近代工业文化品牌、体育冠军文化品牌、以及磁湖文化节、校园文化节、社区文化节、邻里节、书香港区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普及推广户外拓展、工间操、跆拳道、武术、摔跤、柔道等体育项目,提升辖区文化体育实力。

——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文化企业品牌。支持万达影院、三江共和城金逸院线、摩尔城电影院、“磁湖梦”演艺中心等一批文化娱乐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以文化体育产品创作、创意设计和软件开发为重点的文化体育创意生态产业。挖掘国乒基地、磁湖文化内涵,建成全市文化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全面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加大投入,扩充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力争未来五年,加大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争取培训人数达到400人次;积极扶持社会文化艺术团队,“十三五”末,全区社会文艺团队数量增加到160个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获得保障。

3.培育市场主体,打造鄂东医养结合中心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作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鄂东医养中心,以鄂东医疗集团为核心,建立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业中心医联体。增强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确保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6张。健全养老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和床位,建设社区精神卫生康复站。全面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十三五”期末,把我区打造为鄂东医养结合中心。

(1)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落实投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政策性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达到30%以上,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60元。构建公卫应急防控网络化,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托优质医疗资源,提升社区医养服务能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5%以上。

——分头并进,推进医疗保健平台的提档升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中医药康复养生保健工作;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创建老年专科医院;以鄂东医疗集团为中心,整合相关医疗资源,实施妇幼保健的提档升级;以企业医院转型发展为支点,建立医养结合体。

——加快职业化队伍建设,打造公卫服务品牌。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医联体和医养结合工作进度,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重点建设集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健身娱乐为一体的黄石港区医疗养老服务中心。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二孩生育政策,进一步加大“两非”、非法行医和违法生育综合治理力度,人口出生缺陷率控制在2%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0以内;人均寿命达到77.6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10万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残疾人参保率达到95%、培训后就业率达80%。

(2)提高服务水平,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从满足老年人、孤儿、优抚群体等受助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出发,转变服务方式,调整功能结构,优化服务产品,促进社会福利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服务优良,运行规范,覆盖全区的养老服务体系。以社区养老为重点,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便捷、多样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以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优化机构养老功能,加大对以收住失能(失智)老年人为主的机构设施的公共财力投入力度,建设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社区。积极采取购买服务、吸纳民间资本等,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支持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新建居住(小)区,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中心与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以及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增强服务综合效益。培育和发展爱心助老服务青年志愿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优先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需求,推动社区医疗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依托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及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2020年,把我区建设成为鄂东地区的医养中心。

——大力发展机构养老事业。稳妥推进公建民营式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数占比达到75%以上,机构养老床位和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35张(全区共计1100张床位);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重点推进华新医院、怡景广场、夕阳红等养老事业的发展。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改制企业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完善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及运营补贴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一家公办老年公寓,形成高、中、低档配套,养、护、助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业机构体系,加大对机构养老设施的公共财力投入力度。完善机构养老服务与专项护理补贴机制,扩大服务覆盖面与补贴受益面,完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合理有效使用养老服务资源。

(五)坚持改革开放,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抢抓国家“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全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以改革促进创新。围绕盘活传统商贸资源、消化房地产库存,处置“僵尸”企业等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推动解决传统商贸业资源闲置和配置不合理问题,克服服务业发展盲目扎堆和同质化竞争现象;着力改善商居投资建设结构,引导房地产企业消化房地产库存;帮促工业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低效用地等问题。围绕提高政府效能,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教育体制、政府机构和职能改革,形成多监合一、联运服务的管理服务新格局。

2、推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以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优化贸易方式和出口结构,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销售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能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品紧扣。

3、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强与沿海城市的对接,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新兴产业抓招商,大力引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为产业升级换代注入新的动力。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创新以商招商、合作招商、专题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配套的重大产业项目。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按照“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思路,主动对接大武汉,积极参与沿江大开发,学习借鉴九江浔阳等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与周边城区、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的吸取外地资源为我所用,变后发劣势为赶超优势。

(六)坚持共享发展,切实提高民生保障能力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引入社会资金,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全员参保、全员缴费,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大社会保险金征收力度,完善贫困人员救助体系,加强城市低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实施社保资金统筹政策。健全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到2020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群力群策,健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120公顷,其中旧城棚户区改造80公顷,开发商业用地面积40公顷,住房面积60万m2,棚户区、危旧房改造60万m2,保障性住房、公租房15万m2,共计180万m2。合力推进棚户区升级改造工程,理顺棚改责权体系,完善棚改政策体系。到2020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套,建筑面积13万m2。公租房350套,申报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00万元。抢抓黄石被列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政策机遇,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公租房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共有产权住房模式,着力解决特定群体的住房困难。2020年,我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对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逐步覆盖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解决新增城镇人口住房问题。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努力构建平等就业制度。创新就业服务内容、方式和供给模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格局,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健全完善免费就业服务、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就业援助措施。

——优化就业环境。以鄂东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载体,加大创客中心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小额贷款创业扶持范围和规模,以创业促就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本地区化,留住人才。依托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协议,创新流动人员就业服务办法。

——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和服务业就业比重。支持就业层次多、渠道广的民营经济发展,指导企业改善用工管理,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提高小微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加强劳务派遣服务和管理。依托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协议,创新流动人员就业服务办法,积极开展地区间劳务交流和劳务协作,探索劳务协作新模式。

——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城市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的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贫困难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施对口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至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报。

——促进重点人群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复退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完善就业失业调控与失业保障,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

3.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全面推进“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基层自治、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机制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打造“平安黄石港区”。

——深化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健全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建立政府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机制。积极构建社区社会事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探索黄石港区社区网络化信息管理模式,完善社区居民网络化信息管理机制。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全面实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加强区、街道(片区、管理区)两级培训机构建设,初步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知识普及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到“十三五”末,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500人,约占全区常住人口2.3‰,建设一支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宪行政,着力打造港区法治政府。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一是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行政监管、技术支撑、应急处置、社会共治、信息化“五大保障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健全监检联动机制二是构建社区社会事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探索港区社区网络化信息管理模式,完善社区居民网络化信息管理机制。是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培训与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组建区级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化、数字化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现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四是建立灾害预警、灾情会商、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双拥优抚安置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适应新形势要求,以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工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努力开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新局面。

——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选强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构建职能清晰、关系顺畅、责任明确的社区组织体系,实现“政社分开”。二是完善民调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公调对接”、“诉调对接”机制,深化“检调对接”机制。三是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坚持网上受理信访,逐步实现网上受理、网上交办、网上处理的信访处置模式。坚持依法处置涉法涉诉信访,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完善涉法涉诉信访救助机制,坚持在法律轨道内就地及时化解矛盾,提高依法终结案件息诉罢访率。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增强企业依法用工意识,提高职工依法维权的能力,协调劳资纠纷与矛盾,统筹处理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维护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四、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要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支撑有力、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推进规划顺利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实现未来五年宏伟发展蓝图。

(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决策监督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区委全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为《规划纲要》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保障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要点,协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行政审批、户籍制度、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投资管理、公务用车、商事登记制度、税改试点、财政预决算管理、金融创新、企业上市、价格市场化、不动产统一登记、文教卫、养老、司法等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改革考核工作机制,整体推进各项改革,为《规划纲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三)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

编制实施好区级专项规划和街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应成为本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各街道办事处依据区级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区域具有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本《规划纲要》与市级《规划纲要》的衔接配合;建立本《规划纲要》与我区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区级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四)突出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

为了实现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结合本区资源优势,认真筛选、策划一批大项目。“十三五”期间,初步规划建设项目172项,总投资约1263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128项,总投资约124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85项,总投资895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4项,总投资约17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项,总投资128亿元;生态环境建设项目12项,总投资23亿元;农林水利项目2项;总投资6亿元;社会事业发展项目17项,总投资33亿元。

(五)改进组织管理,完善评估机制

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将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

(六)推进人才建设,突出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加大紧缺性人才引进,制定出台紧缺性人才引进办法,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着力引进各领域专业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向基层一线聚集的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力争到2020年,全区保持3万人才总量,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70%。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法院,区检察院。

  黄石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6日印发


首页 | 网站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政府磁湖路180#

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007号 网站标识码:4202020002 鄂ICP备16019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