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规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关于印发《黄石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2-30 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

《黄石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已经局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年12月6日


目 录

一、 “十三五”回顾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与需求

(一)发展形势

(二) 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明确新需求

三、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1.建设目标

2.主要指标

四、 主要任务

(一)健全测绘地理信息体制机制

(二)优化完善新型测绘基准体系

(三)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四)深化测绘成果应用服务

五、 重点工程

(一)现代测绘基准维护与优化工程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更新工程

(三)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工程

(四)实景三维建设工程

(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工程

六、 县(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黄石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测绘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黄石深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自然资源机构改革后,基础测绘已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格局,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点,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基础测绘“十四五”事业发展,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黄石市基础测绘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湖北省测绘管理条例》《湖北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要求,结合黄石市基础测绘工作现状和发展需求科学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黄石市本级80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回顾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黄石市按照全省基础测绘工作统一部署,统筹基础测绘技术力量,完善测绘管理体制,推进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丰富测绘地理信息产品,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1.基础测绘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提升测绘行政管理能力,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19年3月15日正式挂牌,并完成市县两级所有相关机构改革。对全市55家测绘资质单位(其中甲级资质1家、乙级资质14家、丙级资质38家、丁级资质2家)进行统一管理。强化了基础测绘市场管理,实现对测绘市场、测绘工作和测绘主体的有效监管。完成全省测绘资质监督检查执法人员名录库上报,每年开展市测绘“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促进全市测绘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测绘工作过程和成果更加规范。常态化开展地图监管巡查工作,地图市场监管工作成效明显,行业综合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年,发布《黄石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实施方案》《黄石市“多测合一”实施细则》等办法,完成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的改革,实现与在线并联审批和结果互通互认,构建起科学、便捷、高效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

2.测绘基准体系工作稳步推进

完成省级定位基准的进一步对接和设施维护工作。截至2020年3月,完成了黄石市现有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观测数据统计上报工作,进一步提升实时定位服务精度。

稳步推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和应用,对全市现有规划区范围的原规划、国土、林业地理信息历史存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整理,逐步完成现有数据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工作,有效地推进测绘成果规范化、标准化。

持续开展测量标志巡查管护工作,建立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机制。对全市61个测量标志点(其中GNSS C级33个、一等水准点5个、二等水准点23个)分类保护、统筹管理、明确权责,显著提升了测量标志管护能力,实现了测量标志的统筹保护和科学动态管理。

3.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日益丰富

实现市本级约800平方公里地面分辨率优于0.2米彩色数码航空摄影全覆盖。完成约760平方公里的1∶20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及入库,覆盖率95%,基本实现大比例尺地形图全市域覆盖。

图 1市本级分辨率优于0.2米影像范围示意图

图 2市本级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图范围示意图

2013-2017年,持续开展黄石市中心城区60平方公里、铁山区及大冶湖核心区40平方公里的三维模型数据采集工作,完成黄石市主城区(包括铁山区及大冶湖核心区)约100平方公里三维模型修补测,统一了黄石市三维模型数据成果的数据标准和参数指标,为三维成果在住建、房产等方面的统筹应用提供统一的、标准的数据源。

4.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产品呈多样化

利用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和各单位的存量数据,形成管理集中、标准统一的数据资源池。完成黄石市数据目录制作,基本实现基础测绘成果的汇交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截至2019年12月,累计向社会公众提供新版1∶2000地形图服务约2700余幅。持续开展“天地图·黄石”节点更新维护工作,并配合完成省市县数据汇交融合工作。编制更新《黄石市地图》《黄石市城区图》《黄石市交通旅游图》等地图产品,丰富了地图产品的供给,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决策、宣传提供直观的图鉴资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黄石市基础测绘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

1.技术力量和人员配备有待加强

机构改革后,黄石市在技术和管理人员配备、技术支撑单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组织机构建设比较薄弱。近年来市区内测绘单位和测绘业务增多,测绘人力资源不够,测绘管理各项工作难以兼顾。同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技术快速迭代更新,在缺乏可靠的技术队伍(如下属测绘事业单位)支撑的情况下,黄石市基础测绘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在推进县(市)一级的相关规划编制、“多测合一”等工作时突出。

2.基础测绘成果供给不足

基础测绘成果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十三五”期间,黄石市已实现中心城区分辨率优于0.2米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全覆盖,但未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持续更新机制。1∶5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为2012年生产,成果陈旧,覆盖范围为90平方公里,覆盖率仅为11%。随着棋盘洲、武穴长江大桥、武阳高速、有轨电车、沿江大道等重大项目的开展,现有基础测绘数据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实际需要。目前全市的基础测绘成果坐标系未统一,对全市基础测绘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数据坐标标准化的进程需加快。

3.测绘成果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目前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测绘成果由各单位自行管理,缺少统一的标准,数据难以有效融合对接,信息“孤岛”现象存在,影响地理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的融合和应用。各委办局、事业单位存在众多独立的业务系统,地理信息跨系统协同共享不畅,多源数据未能实现充分融合,平台间测绘成果共享互通和有效应用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与需求

(一)发展形势。

在湖北省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大背景下,黄石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十四五”时期是黄石机遇叠加期、转型发力期、区域融合期、功能拓展期和品质提升期,需不断提升在光谷科创大走廊和武汉城市圈的地位、长江经济带的价位,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四区N园”为载体,加速产城融合发展,形成雁阵发展体系。加快“一江两环三脉六廊百园”公园城市建设,推动“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这都要求黄石市进一步加快基础测绘转型升级、完善新型测绘基准体系,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内容,深化测绘成果应用服务,全面提升基础测绘的质量和效益。

(二)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明确新需求。

《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黄石市须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黄石。实现科学化决策、精准化治理和高效化服务,打造黄石数字政府品牌,给基础测绘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基础测绘服务需要围绕数字黄石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以服务自然资源履行“两统一”为主体,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各行业需求,丰富基础地理信息产品,实现不同尺度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开展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地理空间数据共治共享和地理信息的应用推广,从而为黄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更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和保障服务。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基础测绘工作的重要工作理念、方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对基础测绘的新要求;密切跟踪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对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新需求;着重强化基础测绘成果供给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基础测绘技术服务创新,助力“创新活力之城、先进制造之城、现代港口城市、山水宜居之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黄石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紧贴黄石市实际工作需求,找准当前基础测绘事业发展瓶颈和短板,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基础测绘支撑作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服务全市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2.坚持量力而行,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经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推动基础测绘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3.坚持上下统筹,以质量和效率为导向。加强对县(市)基础测绘工作的统筹,通过上下联动、逐级汇聚和统一管理,推进地理信息资源高效地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投入。

4.坚持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和全面创新相结合。聚焦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行业,切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基础测绘组织模式、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5.确保安全可靠,合理规划落实保障。坚持围绕发展编规划、促进发展编规划、更好发展编规划。既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又要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约束性,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规划目标的科学性、可达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细化至分年度落实计划,以具体项目建设带动基础测绘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建设目标

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基础测绘发展水平,客观务实开展基础测绘工作。到2025年,实现黄石市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全域覆盖,全面提升基础测绘数据供给服务能力,实现基础测绘成果与其他行业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应用,形成支撑自然资源尽责履职,精准服务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健全测绘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基础测绘监管制度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更加稳定、持续增长的基础测绘长效投入机制,提升黄石市基础测绘管理能力。

——提升基础测绘成果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基础测绘成果数量和质量,实现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全覆盖,根据需要持续进行联动增量更新,打造“准确、快速、全面”的基础测绘成果供给能力,为黄石市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提升基础测绘综合服务能力。打造“纵向统筹,横向互通”的测绘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完善现有平台,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互通;加快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的数据共享和服务,为政务、产业、民生等方面提供数据服务。

2.主要指标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测绘地理信息体制机制。

1.加强基础测绘统筹管理

加强黄石市基础测绘统筹管理,建立“分级管理、共同投入、统筹实施”的基础测绘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省级统筹,市县分工协作”的组织机制,做好全市航空遥感影像获取、测绘基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跨区域、整体性、统一性的工作。

2.完善基础测绘成果共建共享机制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更新机制,推动基础测绘成果共建共享。落实基础测绘成果汇交工作,加强基础测绘成果和目录的管理和应用。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大基础测绘成果的服务力度,提高测绘成果的使用效益,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配合相关部门,支持市本级范围内地下管线综合普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等工作顺利开展。

3.提升测绘市场监管水平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测绘主管部门职能转变,激发测绘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做好测绘资质、作业证审批、测绘项目登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保障等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服务模式,保障测绘企业和市场发展。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督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针对市场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研究加强监管的新措施新方法,为全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加强基础测绘成果安全管理

落实基础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保密制度。按照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严格标准、明确责任的原则,加强保密工作,强化安全保密措施,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和使命。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基础测绘成果的保密意识,提升地理信息保密管理能力,在确保测绘成果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测绘成果的应用。

(二)优化完善新型测绘基准体系。

完善黄石市本级基准站维护与优化服务等工作,为城市建设提供高精度、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开展历史数据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工作;开展测量标志普查,制定测量标志维护方案,推进测绘基准现代化建设。

(三)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1.多源遥感影像获取

规划期内,依托省市县航空影像统筹获取机制,按年度获取全市范围航空遥感影像。提升影像数据的处理能力水平,以及专题应用的开发力度,加大中心城区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获取力度,完善全市基础遥感影像、航空摄影定期分县(市)更新机制,服务全市自然资源管理、大型工程选址、城市规划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地质灾害应急等各行业部门。

2.基础地理数据全覆盖与动态更新

完成1∶2000地形图全域覆盖,并依托省市县联动更新机制开展常态化更新;保证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覆盖,并有计划地定期更新;开展中心城区约100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数据采集工作,丰富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类型,推动基础测绘数据全覆盖。

(四)深化测绘成果应用服务。

1.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框架,汇聚融合实景三维数据、自然资源核心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等,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治理体系,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支撑服务。加强与省级、县级和横向行业部门等跨层级、跨部门的联动共享与智能化应用,实现时空大数据的高效汇聚、融合和服务,满足自然资源部门对时空信息在线应用、共享服务、挖掘分析等需求,为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等提供高效的时空信息服务。

2.优化升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为纽带,结合政府现代化治理应用需求,加强与局内外已建成系统的应用。加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力度,以“全局性、适配性、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为原则,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云化,业务上云,市县一体化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促进信息资源整合、部门间协同共享、信息互联互通。

3.强化公益性地图服务能力

强化“天地图·黄石”公益性地理信息服务,不断深化公众版“天地图·黄石”应用更新建设,推出覆盖全行业、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惠及群众生产生活,建立系统对难以获取的信息形成众包机制,打通公众监督及问题上报途径,达到数据共享且实时更新的目的。

4.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

与市应急管理部门联动,协助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做好应急日常工作。加强应急测绘人才培养,提升灾害现场数据获取与制作的能力,保障灾害发生时应急测绘快速响应。设置专项资金,配备应急测绘装备及应急测绘保障人才队伍,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灾前及时预警、灾中高效救援抗灾,灾后评估分析和恢复重建的支撑保障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现代测绘基准维护与优化工程。

1.测量标志维护

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宣传力度,每年定期开展测量标志巡查管护工作,逐步健全分类保护、统筹管理、权责明确的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机制,提升测量标志管护能力。

2.历史数据坐标转换

完成包括国土、规划、林业、矿业等主要业务、测绘地理信息等在内的数据成果坐标统一工作,将黄石独立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等历史坐标数据成果统一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新建数据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更新工程。

1.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更新

依托省卫星中心及市级节点,及时获取湖北省推送的卫星遥感影像,统筹黄石市卫星影像接收和应用工作,增加数据存储设备、处理软件,获取与分享可控、高频率、高质量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在规划期内,每季度获取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星影像一次,每月获取分辨率优于2.5米的卫星影像。

2.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更新

“十四五”期间,依托省市县航空影像统筹获取机制,获取湖北省下发的覆盖全市范围(含大冶市、阳新县)分辨率优于0.1米航空遥感影像一次。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区域开展一次分辨率优于0.2米的航空摄影及数字正射影像(DOM)更新。

3.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与更新

统筹开展市本级1∶2000数字线划图(DLG)的测制与更新工作。基于市本级中心城区分辨率优于0.2米的航空摄影成果,完成1∶2000数字线划图(DLG)日常更新工作,实现市域1∶2000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全覆盖。

4.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与更新

规划期内,完成市本级中心城区约100平方公里1∶500数字线划图(DLG)、0.5米格网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分辨率为0.05米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产,并建立和完善动态更新机制,充分利用现有数据成果,按需更新。

图 1市本级1∶2000数字线划图更新范围示意图

图 4市本级1∶500数字线划图(DLG)更新范围示意图

(三)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工程。

1.时空大数据汇聚治理

利用黄石市现有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规范体系,全面梳理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相关行业的基础测绘成果,积极关联、对接人口、经济、社会等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的数据资源,统一命名、统一坐标、空间关联,形成强有力的底板数据,建立内容完整、标准权威、动态更新的自然资源数据体系,形成符合自然资源“一张图”。

2.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更新

在自然资源“一张图”的框架下,建设黄石市统一的测绘资源数据库,建成涵盖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变化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地表模型(DSM)、像控点等资源的数据资源库。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库的省市县三级联动更新,定期开展影像地图、电子地图、地名地址、POI等数据融合更新,做好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库动态更新。

3.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

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汇聚数据服务、接口服务、功能服务、计算存储服务、知识服务,形成服务资源池。面向两种不同应用场景,构建桌面平台和移动平台。通过时空大数据池化、服务化,形成服务资源池(含数据服务、接口服务、功能服务、计算存储服务、知识服务);规范和扩充地理实体、感知定位、接入解译及模拟推演API接口,形成应用接口;新增研发地名地址、业务流、知识、服务等引擎。在此基础上,开发任务解析、物联网实时感知、互联网在线抓取、共享聚合等模块,创建开放的、具有自学习能力的智能化技术系统,全面提升时空大数据平台服务自然资源管理能力。

4.应用服务

优化完善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云平台、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政务一体化平台等应用系统功能。实施过程中,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以应用部门为主,自然资源部门做好数据与技术支撑,在原有部门信息化成果基础上,提供数据在线应用、深度挖掘分析等服务,突出实时数据接入、时空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处置等功能,拓展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化平台应用服务,满足全市社会发展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要求。

(四)实景三维建设工程。

1.地形级实景三维地图建设

基于省级2米格网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等成果建立地形级实景三维,精确反映黄石地理要素特征,构建覆盖市域的高精度地形图实景三维地图。

2.城市级实景三维地图建设

规划期内,根据黄石市实际发展需求,逐年分批采集获取黄石市中心城区约100平方公里分辨率优于0.05米的实景三维数据采集、更新和建库,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建筑进行三维精细建模,包括完整的实景三维模型以及单体化处理。

图 5市本级“实景三维”建设范围示意图

(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工程。

1,优化升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持续开展“天地图·黄石”基础数据年度更新工作。扩展“天地图·黄石”公开内容,保障数据更新频率。发挥“天地图·黄石”以地理信息促进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作用,建立起保证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强按需定制服务相协调的服务架构,完善功能和应用服务。

编制和发布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目录,统筹制定计划,落实现有的黄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公共服务和公开展示,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

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产品开发

丰富基础性公共地图的成果内容与服务形式,发布市区标准地图,按需编制综合性地图集、政区图、自然资源图等政务保障系列地图,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和政府管理决策。通过媒体、报刊等方式宣传天地图应用,挖掘制作诸如地方人文、时令旅游、地理文化、规划信息、测绘普法等专题图文视频,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方式向公众推送。

六、县(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各县(市)需要从体制上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强化测绘部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组织机构。推动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和基础测绘数据更新机制,持续地完善基础测绘工作,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三农”“三线一单”等发展需求。落实“多测合一”工作,建立多测合一环境下的测绘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规范测绘中介服务市场准入条件,完善测绘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落实测绘资质管理、测绘成果保密管理、测绘成果汇交、测量标志保护等职能,以更高的视野对测绘事业发展进行统筹谋划,保障所属县(市)基础测绘事业的有序推进。

(二)推进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生产。

所属县(市)应尽快完成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覆盖工作。各县(市)需尽快制定工作计划,完成1∶2000比例尺航空摄影、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全域覆盖。逐步推进重点区域1∶500数字线划图(DLG)和分辨率优于0.05米实景三维模型制作,建立现势性强、高分辨率、全要素的基础测绘数据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积极配合省市县联动更新工作,积极响应完成省级下发,市级分发的更新任务,实现全省基础测绘工作“一盘棋”。

(三)逐步推动基础测绘数据服务应用。

尽快推动基础测绘数据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内的应用,与自然资源深度融合,服务好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积极主动对接公安、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应急等部门,提供基础测绘数据和技术服务,扩大基础测绘的服务价值;积极探索基础测绘在本地区内对公众的服务应用,从公众需求出发,创新典型应用,发挥基础测绘的社会价值。

(四)积极对接时空大数据平台。

加快了解研究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背景、技术原理、运作模式及使用方法,做好数据更新工作,积极对接市级时空大数据平台,实现省市县基础测绘成果的共建共享,推进与县(市)级各政府部门数据的共享互通。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

将基础测绘纳入各级目标管理,建立全市基础测绘工作统筹组织机制。成立基础测绘工作统筹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基础测绘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基础测绘发展中的重要事项、发展战略及长远规划。严格落实各级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规划发展目标和要求,将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分解,实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加快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形成从规划发展目标--年度计划实施--项目立项执行的完整体系,为全市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发展提供坚实、有力地组织保障。

(二)加强政策保障。

结合黄石市基础测绘发展规划,合理安排重点项目和时间进度,建立测绘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以信用建设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优化测绘领域营商环境;加大测绘项目登记、成果汇交、监管巡查、审批备案机制的实施力度;研究制定有关基础测绘成果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制度,创造有利于基础测绘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资金保障。

将基础测绘实施经费及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专项资金中安排支持,保障稳定的基础测绘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基础测绘建设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强化重大项目计划管理、优化项目实施、加强项目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并逐步加大投入,确保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

(四)强化人才支撑。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测绘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测绘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评价制度,加大测绘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坚持引进新型智能化测绘、信息化、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然资源和测绘地理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向兄弟单位学习,制定各种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专业知识交流,开办各种短训班、研讨班、参观学习等活动,引导和创建工作氛围,将工作逐步向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方向拓展。


附录  术语与定义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

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基准:一个国家为在其领域内进行测绘工作所建立、确定的相应参数和起算依据以及它们之间的数学和物理关系的标准。测绘基准包括所选用的各种大地测量参数、统一的起算面、起算基准点(即大地原点、水准原点、重力基点)、起算方位以及有关地点、设施、名称等。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我国目前确定的国家比例尺地图包括1∶500、1∶1000、1∶2000、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和1∶100万共11种。

1∶500、1∶1000、1∶2000地形图:主要用于小范围内精确研究、评价地形,可供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工作使用。平面控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当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采用任意经线作为中央子午线的独立坐标系统,投影面亦为当地的高程参考面。

航空摄影:利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飞行器作为平台,在地球大气层范围内的摄影高度上对地球表面进行的摄影。

遥感:不接触物体本身,用传感器收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数据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揭示目标物几何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技术。

分辨率:即地面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是指在遥感影像上能够显示出探测地物的最小尺寸的能力。

卫星影像:装载在卫星上的传感器获取的影像。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是指通过光学、雷达、红外、多光谱等各种类型传感器获取的对地观测影像。其中,以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飞行器为传感器搭载平台获取的影像资料,称为航空遥感影像;以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飞行器为传感器搭载平台获取的影像资料,称为航天遥感影像。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三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测量标志:是指建设在地上、地下或者建筑物上的各种等级的三角点、基线点、导线点、军用控制点、重力点、天文点、水准点的木质觇标、钢质觇标和标石标志,以及用于地形测图、工程测量和形变测量的固定标志和海底大地点设施等永久性测量标志。

基础地理信息: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底图服务和空间基准服务的数据,包括:栅格地图、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正射影像图等各类基本比例尺以及空间基数据等,涵盖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控制点、地名等各类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

数字线划地图(DLG):是现有地形图基础上的矢量数据集,并且还保存有要素的空间关系相关属性信息,主要用于各种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高程模型(DEM):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合。数字高程模型是现实世界地面山川河流起伏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表达。它在计算机中直观地表达现实的地貌情况。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如高速公路设计,无线通讯台站设计,开挖及填埋土方设计,洪水淹没分析等)。

数字正射影像(DOM):用数字形式储存的正射影像图。它是经过对像元纠正、影像镶嵌等一系列处理后形成的影像平面图,带有坐标格网和图廓整饰,其上可叠加线画要素、文字注记等。正射影像图具有信息量丰富、直观易读等特点;它生产周期短,现势性好。主要用于宏观规划、资源普查、环境保护等。用它可以修正过时的城市地图,并获得大量城市建设信息。

数字地表模型(DSM):是指包含了地表建筑物、桥梁和树木等高度的地面高程模型。和DEM相比,DEM只包含了地形的高程信息,并未包含其它地表信息,DSM是在DEM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除地面以外的其它地表信息的高程。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时空大数据平台:是以北斗时空为基准,以位置服务为核心,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而形成的感知更透彻、互联更广泛、决策更智能、服务更灵活和更加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首页 | 网站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政府磁湖路180#

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007号 网站标识码:4202020002 鄂ICP备16019304号